晁错生活在西汉前期,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巩固和发展国家统一及封建专制的关键阶段。他的政治言论与活动,不仅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和封建专制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,还对被誉为“文景之治”的盛世局面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。
晁错在治国理念上,力主君主集权与任人唯贤。在其政论文《举贤良对策》和《言太子知术数疏》中,他基于历史经验及朝廷当前形势,深刻阐述了如何发挥朝廷权威,有效打击分权与分裂势力,为强化封建专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。在《举贤良对策》里,晁错明确提出了巩固国家政权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,尤其强调君主需“躬亲”政务,通过亲自执政来进一步巩固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体制。文帝对他的策略颇为赏识,擢升其为“高第”,足见君臣之间心有灵犀。
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,晁错系统地阐述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及其标准。他明确指出,古代贤明君主之所以被誉为贤明,关键在于他们擅长选拔贤能之臣以辅佐自己。他详细列举了选拔贤臣的具体标准和条件:制定法令应以“兴利除害,尊主安民”为宗旨,而非“苦民劳众”;面对有害国家、损害民众的法令与行为,必须勇于“直言极谏”,并提出修正建议,而非袖手旁观;赏罚分明,依据功过定夺,绝不徇私;品行端正,面对困境不畏生死,遇见贤才不居其上,接受俸禄不超其应得,不因无能而占据高位。这些论述强调了“任人唯贤”的原则,并否定了“任人唯亲”的做法。
在《举贤良对策》中,晁错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制令行政须“本于人情”的政治理念。他指出,三王时期君臣同心协力,共谋国是,使得“百姓和亲,国家安宁”,这正是“明于人情”所带来的积极成效。他还进一步解释,所谓人情,即人们普遍“欲寿”、“欲富”、“欲安”、“欲逸”,也就是渴望长寿、家庭富裕、生活安定且舒适;而三王所采取的策略,则是“生而不伤”、“厚而不困”、“扶而不危”、“节其力而尽”,这些都是顺应人情的举措,而非逆民意而行。
晁错提及三王的做法,显然并非单纯陈述历史事实,而是借古喻今,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。他强调“明乎人情”,意在提醒汉朝统治者深刻洞察当时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态势,汲取秦朝末年“赋敛不节”、“宫室过度”、“民力疲尽”,最终导致“内外咸怨”、“陈胜先倡,天下大溃”的历史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
晁错主张“本于人情”,其根本目的是为了“名位不失”,使“天下乐其政,归其德,望之若父母,从之若流水”,即通过顺应民意来巩固封建统治。尽管这一主张旨在维护统治阶层利益,但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亦具有积极意义。
在《言太子知术数疏》中,晁错着重强调君主要通晓“术数”,即掌握任用官吏、驾驭政权、治理国家的方法与策略。他指出,尽管皇太子博览群书,却未能深入理解术数,因此提出以“术数”教育太子的建议。文帝对此深表赞同,遂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,负责辅导太子刘启。日后刘启登基为帝,展现出高超的权术,这与晁错的悉心辅导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。
晁错在经济思想上,主张重农贵粟,防荒备战。历经秦楚之际的战乱,至汉初,“民失作业”,土地荒芜,粮食匮乏,民众困苦,甚至陷入“人相食,死者过半”的惨境。与此同时,部分诸侯王与地主富商私自经营冶铁、煮盐、铸钱等手工业和商业,严重干扰了农业生产和朝廷财政收入。西汉朝廷虽早已推行重农抑商政策,取得一定成效,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。晁错在《论贵粟疏》和《勿收农民租》两篇政治经济论文中,针对时下政治经济状况,发扬先秦法家的“耕战”理念,提出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主张,包括重农、贵粟、抑商、防备边患及应对水旱灾害等,对当时经济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在《论贵粟疏》中,晁错开篇即提出了发展农业、保障粮食生产的“开其资财之道”议题。他认为,若民众饥无食、寒无衣,即便是慈母也难以保全子女,君主亦难以庇护子民,因此,英明君主理应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。他强调:“粟者,王者大用,政之本务。”重农贵粟正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所在。他向文帝建言,为长久保有民众,须激励百姓投身农业生产,广积粮草,充实仓储,以应边防之需,防备水旱之灾。针对当时“地有遗利,民有余力”,且“游食之民未尽归农”的现状,他提出了一系列重农贵粟的具体举措,诸如:劝导农民深耕细作,促使游食之民回归农业,确保农业生产拥有稳定的劳动力;“薄赋敛”,甚至“可时赦,勿收农民租”,使农民保有适量粮食储备,以应对战争物资需求和自然灾害;“贵粟之道,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”,纳粟于国者“得以拜爵,得以除罪”,通过富人获取粮食,减轻农民赋税负担,此乃“损有余补不足”之策。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、亟需发展农业生产以防荒备边的西汉社会,这一经济思想与主张显得尤为适时且宝贵。
同时,晁错对当时的“弛禁”政策深感不满,该政策对私人冶铁、煮盐、铸钱不加限制,导致富商与诸侯王奢华无度,而农民却陷入贫困。由此出现了农民“弃本逐末”、大片农田荒芜、“耕者不能过半”的严峻局面。他尖锐指出:“今法律贱商人,商人已富贵矣;尊农夫,农夫已贫贱矣。”晁错认为,要扭转这一现状,唯有抑制商业、重视农业,使游食之民悉数回归农耕。
文景时期坚定地推行重农政策。文帝曾明确制定入粟拜爵的具体标准与实施细则,并颁布诏令减半征收租税,甚至一度免除民田的租税负担。景帝则多次指示“有司以农为务”,并推行“令民半出田租,三十而税一”的政策。因此,当时农业得以显著发展,呈现出“五谷丰熟,百姓富足,仓廪充实,蓄积丰盈”的繁荣景象,米价亦大幅下降,从汉初每石五千钱降至每石仅数十钱。至武帝时期,更是出现了“京师之钱累巨万”,“太仓之粟陈陈相因”,“众庶街巷有马,阡陌之间成群”的盛况。这充分表明晁错的重农抑商理念,契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需求。
晁错在军事思想领域,核心主张为守边备塞,抵御外侵。他在《言兵事疏》、《守边劝农疏》、《募民实塞疏》这三篇军事论著中,针对当时汉匈对峙的严峻形势,系统阐述了守边备塞的方针政策,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抵御匈奴的战略与战术。
在《言兵事疏》等文献中,晁错深刻总结了近世汉匈关系的经验教训,细致分析了双方的特点与优劣,进而提出了应对匈奴的战略与战术。针对从事农业的汉民众面对游牧族侵扰的局面,晁错认为汉初那种敌来则消极抵抗、敌去则边防空虚的被动挨打状况亟需改变。他倡导招募内陆民众迁徙至边塞,合理安置,使其既能从事农业生产,又能接受军事训练,实现“亦农亦兵”,“卒伍成于内”,“军正定于外”,从而全面提升守边备战的能力。
在《守边劝农疏》和《募民实塞疏》中,晁错着重指出,募民徙边必须“本于人情”,使其“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”。为此,官府需全面安排他们的生活与生产,不仅保障衣食住行,还需关注“男女有婚,生死相恤,坟墓相从”等细节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“先至者安乐而不思故乡”,“贫民相募而劝往”。此外,还需将徙边之民有序组织,“使五家为伍,伍有长”,“十长一里”,“四里一连”,“十连一邑”。通过这种组织形式进行军事训练,“居则习民以射法,出则教民以应敌”。再辅以一套完善的赏罚激励机制,便能有效地守卫边塞并促进农业生产。
在《言兵事疏》中,晁错从实际出发,提出了颇具价值的战略战术,值得我们关注。他将“得地形”、“卒服习”、“器用利”视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,并深入阐述了武器、地形与士兵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。他认为,武器必须完备且精良,同时要善于选择和创造有利的地理条件,还要严格训练士兵,使其行动迅速、纪律严明,熟练掌握手中的武器。在此基础上,他进一步提出了兵器需锋利、士兵需可用、将领需懂兵法、君主需善择将等军事要素。此外,晁错还倡导联合受匈奴政权压迫的少数民族,提供其作战物资,充分发挥其“长技”,使其与汉军“相为表里”,共同抵御匈奴的侵扰,这一策略思想极具前瞻性。
综上所述,晁错主张君主集权和任人唯贤,提出了一系列巩固国家政权的原则和选拔人才的标准。他强调“本于人情”的政治理念,倡导顺应民意以巩固封建统治。在经济思想上,晁错主张重农贵粟,防荒备战,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生产和抑制商业的政策。在军事思想上,他主张守边备塞,抵御外侵,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战略与战术。晁错的这些思想和主张,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,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